高中美术说课稿

时间:2025-09-21 02:44:08
高中美术说课稿

高中美术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美术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美术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本次说课的内容选自湖南美术出版社高中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5课《进入历史》。本课教材内容分三个层面:1.展示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绘画作品;2.指出画面内容及形式特点;3.不同历史题材画作所隐含的历史文化特点。其中教材所选用的历史绘画有中国汉代画像石、唐宋明清的卷轴画、现代油画(并附有照片作为比较),西方中世纪时期的挂毯和19世纪的法国绘画,作品均以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中心。过去的历史事件已经消逝不见,而绘画及其他历史遗物却成为展现往昔时代的最好视觉图像,这些图像有助于学生以一种更为生动直观的方式去了解、掌握历史。

二、说学情

高中阶段的学生具有更强的探究精神,思维比较活跃,见解独到,同时观察能力与感知能力增强,在美术学习中也希望了解更多本质性的、美术理论方面的知识,能够深入的了解事物的细节,并能用较准确的语言来表达,但是并非发展的尽善尽美。因此本课侧重于从学生个人的角度去体会在成为历史证据的同时,绘画不是直接照搬历史事件,而是以艺术的方式对历史进行再现。材料的不同、风格的差异,都会对历史的再现造成影响。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情况的把握,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从如下三个维度进行设置:

知识与技能:了解分析美术作品背后的艺术语言以及美术的社会功能,掌握类似美术作品的欣赏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并能运用鉴赏方法鉴赏美术作品。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对比、合作探究,理解美术作品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与典故,能够以专业的美术术语赏析相关美术作品,提高美术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美术学科的特点和本课的现有知识,我的教学重难点确立如下:

重点:理解美术作品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与典故。

难点:以专业的美术术语赏析相关美术作品,提高美术鉴赏能力。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范例教学法、比较法、合作探究法。在学法上主要通过观赏、探讨,尝试体验进行创造表现,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说教学准备

好的教学准备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我特意做了如下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图片、学生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等。

七、说教学过程

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出发,我将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变静为动,融声、形、色为一体,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体环节如下:

环节一:激趣导入

上课开始,我会以轻松的谈话方式开始课程,提问学生:当你想去了解历史的时候,都会利用哪些渠道?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除了通过查阅史料、参观博物馆、领略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运用网络等资源外,古今中外的很多美术作品也是带领我们进入历史、了解历史的另一条渠道。顺势导入新课《进入历史》。

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带领学生进行新课的学习。

环节二:描述分析

我通过播放幻灯片展示作品,引导学生欣赏阎立本的《步辇图》。针对画面内容,向学生提出下列问题:为什么画面当中只有一个人坐着而其他人都站着呢?为什么是女人来抬步辇?为什么坐着的人比其他人都画得大一些?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回答问题,我会总结:画面描述吐蕃国王派使臣禄东赞拜见唐太宗,希望与大唐联姻的场景。坐着的是唐太宗,身穿便装,在一群宫女的簇拥下,接见吐蕃使者禄东赞。利用女性的美貌和柔媚,来缓和战场上的冲突,将唐太宗画的身形高大展示身份尊贵以及大国姿态,整体呈现出唐初各民族之间的平等与和睦。

接下来,我与学生一起欣赏教材中的作品《荆轲刺秦王》,要求学生仔细辨认画面上的人物和道具,以及构图上的特点,同时思考问题:同样是反映历史事件的美术作品,为什么该作品能够产生一种紧张的气氛?学生回答后,我总结:画面场景围绕柱子展开,画家并不要求历史的真实,秦始皇长什么样子并不重要,关键是通过刺秦王的场景为进入石祠中祭拜死者的人营造出一种历史的气氛。画面描述的就是匕首刺中柱子的那一瞬间慌乱的场景。

然后,我将组织学生分组,并播放幻灯片,展示董希文的油画作品《开国大典》以及照片《开国大典》的图片资料,带领学生对比分析:油画与历史照片相比,在人物安排、神态等方面均做了哪些改动?为什么?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回答问题,我会补充:画家在作画时将人物的位置进行了精心安排,神态上也做了相应的艺术处理,这样组织画面是为了渲染开国大典这一盛事的举办,记录了历史性的一刻。

之后,讲解除了一些重大的历史时刻,还有一些美术作品中会有权利的体现,我会出示作品《瑞鹤图》,与学生欣赏并提出问题:屋顶上这么多鹤有什么特殊的寓意?师生共同总结:在古代,祥瑞和奇观都反映着一个国家或者朝代的兴衰情况。画家截取了宫殿的屋顶,真实的为我们再现了今天早已不见的北宋宫殿的庄严。空中的白鹤围绕着屋顶成一个环形盘旋,这是天下太平的象征,对这个景象的描绘是对皇权合理性的一种强调。而宋徽宗亲自画的这幅作品告诉人们:只有作为皇帝的他才有权利享有这个奇观。

本环节通过这样的安排,让学生用发现的眼睛去欣赏,并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在这一环节中我提出了一些符合学生的认知并且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寓知识于趣味之中,增强学生对相关历史作品的认识。

环节三:总结解释

教师提出问题:总结一下美术与历史的关系?请学生谈一谈自己看法。学生回忆作品并进行回答:美术作品反映历史。我将总结:人类永远有对历史的认识、渴望和想象,除了写下来的文字,美术的图像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透过这些图像,借助相关的资料,能使当代的人们走进历史,与历史对话。

该环节通过总结的方式,帮助学生加深重点知识的理解,为后面的课堂活动做铺垫工作。

环节四:拓展延伸

我会展示《拿破仑加冕》《加莱义民》《美杜萨之筏》《大卫》,组织学生欣赏,并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回答以下问题:作品表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选取的是什么样的特定场景?突出了哪些细节?为什么要这样处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或立场?小组之间讨论,选出代表回答问题。必要时教师补充一些背景知识,说明美术作品与一般历史事 ……此处隐藏15393个字……趣味性,以活跃课堂的气氛。

三、说过程:

四、说注意事项

1、因为课件的导入 环节中插入了音乐,在导入 部分欣赏图片时,应注意及时把音乐关上,以免授课的其它环节受到影响。

2、在"游戏一"中,要强调学生看到屏幕上的色彩,说出自己想到的内容时从两个方面来想:一是实际物体;二是联想到的心理。如看到红色,实际的物体可以想到红旗、血、太阳等,而联想到的心理有热情、危险、食欲等。

3、在学生讨论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体会色彩心理的灵活运用,如自己的服装、校园的环境、教室的布置等。

4、本课的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加上游戏式的教学法,课堂的气氛非常活跃,教师应注意调控课堂纪律,把握好课堂的活跃程度。

五、小结

本节课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游戏驱动为主线,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中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勤于动手、敢于创新,课堂气氛活跃;从教学效果看,知识目标完全达到,能力、发展和情感目标基本实现。

以上从六个方面阐述了"色彩心理"这一节课的有关设想,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高中美术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托物寄情》选自湖南美术出版社美术教材选修模块《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三课,属于高中美术鉴赏模块,主要内容是涉及美术与自我的关系,即艺术家个人经历造成的内心世界是如何在其美术作品中体现的。主要包括“言”志与“抒”情,通过对传统绘画作品的赏析,理解中国画托物寄情的特点,通过本课的学习逐步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说学情

高中的学生具有更强的探究精神,思维比较活跃,见解独到,同时观察能力与感知能力增强,在美术学习中也希望了解更多本质性的、美术理论方面的知识。对于中国画托物寄情也有一定的理解但是并不全面。所以在教学中我要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新课标的理念,我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熟知中国画托物寄情的特点并且能够理解作品中所传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描述、分析、评价等,认识美术作品与生活以及艺术家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托物寄情,提高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好习惯并且增强热爱生活的意识,感悟美术作品所渗透的情感,从而陶冶情操,提高美术素养。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美术学科的特点和本课的现有知识,我的教学重难点确立如下:

重点:美术作品中所表现的艺术家的个人情感。

难点:美术作品中渗透出的艺术家个人情感的审美价值。

五、说教法、学法

教师只是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所以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与学法:教法为情境法、展示法、实践练习指导法,而学法则用自主探究法、比较分析法。

六、说教学准备

采用PPT课件辅助教学,既加强了课堂的交互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对他们进行艺术熏陶。

七、说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大部分学生学习以感性认识为主,而感性认识事物的特点是生动性、直观性和具体性,根据学生的这种规律,为了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本节的教学我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指导思想,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综合素质,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具体的教学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环节一:激趣导入

精心设计好导入,无疑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一步,它的目的是引人入胜,使学生兴趣盎然的融入到活动中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将引导学生朗诵描写植物的诗词,进而总结出古人运用绘画的方式传情达意,揭示课题《托物寄情》。

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学习状态,并进入本课的学习。

环节二:描述分析

接下来我会直接提出问题:谁知道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四君子”?为什么称它们为“君子”?学生结合已有的认知水平能够快速的回答出四君子,即梅、兰、竹、菊,并且讲解每一种植物都有一定的气节的呈现,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题材。

《课程标准》中强调美术课程需要凸显视觉性。所以,我将展示《墨梅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问题:作品给你什么感觉?表现了画家什么情感?学生回答后,我会予以肯定并总结出作品传达了画家孤芳自赏的性格。紧接着我会展示《墨梅图》上的题诗“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并再次引导学生思考画家传达的情感,从而师生共同总结出画家还传达了对异族统治的不满。在此时结合作品的笔墨特点我会抛出问题:画家为什么要画成“墨梅”?请学生交流探讨进而引导学生认识水墨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王冕是借用传统的表现方法,但在这里又赋予了新的含义:“不要人夸好颜色”,看重的是梅花的高尚品格。

托物寄情并不仅限于具有固定情感象征意义的植物,还有画家笔下特定的情感,为此我将展示徐渭《墨葡萄图》提出问题:结合题款思考徐渭传达了什么情感?怎么传达的?在学生回答后我会讲解徐渭的生平经历并总结出徐渭透过作品,表现了徐渭狂放洒脱、愤世嫉俗的性格,表现了一个落魄怅然的文人形象。

此环节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变静为动,融声、形、色为一体,学生能够更容易的掌握美术作品的特点和艺术规律,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的辨识能力。

环节三:总结解释

通过作品的赏析,学生已经熟知了托物寄情在植物上的表现,进而我会引导学生总结出中国传统绘画通过对植物的人格化,寄托自己的精神情感,表达更深层次的自我。

这样总结的方式,帮助学生加深重点知识的理解,为后面的课堂活动做铺垫工作。

环节四:欣赏评价

最后,我设置了“欣赏评价”的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运用,理解本课的精髓,说出自己的收获。故此我将展示《墨兰图》《墨竹图》《菊花小鸟》等作品,并且设置小组讨论:作品传达了画家怎样的情感?师生总结,共同感受。

通过对多个作品的欣赏,使学生对各种艺术风格,世界多元化艺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而激活学生思维,拓展视野。

环节五:小结作业

在课程即将结束时,以回顾式的方式引导学生对中国画托物寄情的表现特点进行归纳和梳理,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更加系统全面的认识。

为了加深学生对于托物寄情的认识,我布置了一个拓展延伸的作业:思考四君子在其他的美术门类中的运用。

这一环节从学生的角度检验本堂课的教学设置和教学效果,真正践行“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时刻以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学习反馈为标准来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探究更贴合学生学段的教学方法。

八、说板书设计

为了充分体现课程内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清晰、直观、明了,重难点突出:

《高中美术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