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说课稿模板汇编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说课稿 篇1一、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明确文章的线索,体会父子情深,品味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
2.过程和方法目标:
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和从写作中精选材料、谋篇布局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味文中血浓于水的浓浓亲情,从背影中发掘深深的父爱,陶冶学生爱我亲人、爱我生活的高尚情感。。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学习叙事中的选材方法——截取法。
难点:明确“背影”是课文的明线,“父子深情”是课文的暗线,二者和谐统一,体会文章情思绵绵的意蕴。
三、 教学课时 4课时
四、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全文,梳理文章的层次
(一) 导入
以小故事《儿子眼中的父亲》导入新课:
7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14岁:“好像有时候觉得也不对……”
20岁:“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25岁:“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问,他已陈腐不堪。”
35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个百万富翁。”
45岁:“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子’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
55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话,他的看法相当光明。”
60岁:“可怜的爸爸,您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
共同思考,引入课题:同一个父亲,在儿子眼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变化?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对于这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请同学们把课文朗读一遍。
(二)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朱自清(1899-1948),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 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46年朱自清为反对美蒋反动派的罪恶行径,在拒绝领取美国救济粮的宣言上签字,因此东称他“有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真情、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
《背影》写于1925年,他到清化大学任教不久,接到父亲来信,信中一些话,使他想起父亲,待他的许多好处,尤其是七、八年前父亲在南京为他送行的背影,不禁泪如泉涌,写下了这篇感情真挚的散文。
(三)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听录音朗读
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
2.朗读
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3段、4—5段,6段,7段分别找不同的小组读。6段齐读。
3.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解释词义。
4.自读课文,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讨论文章结构,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
第一部分(第一段):怀念父亲,最难忘背影。(点“背影”)----开篇寄思
第二部分(第二到六段):回忆往事,车站离别看见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忆“背影”)----往事回忆
(一)交待父子分别时的家庭情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气氛。----交代家境
(二)写父亲决定亲自送行,并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浦口送别
(三)描写父亲爬过铁道去买橘时的“背影”,抒发真挚感情。(写“背影”)----车站买橘
第三部分(第七段):接读父信,再现背影,表达了我别后对父亲的思念,以在泪光中再现背影作结。(哭“背影”)----结尾怀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研读1-3小节,初步体会情感
(一)学习第1--3节
(1)指名朗读第1节。
(2)第一切中提到的“两年来”具体指哪一段时间?第一节起什么作用?
1923--1925年;开篇点题。
(3)读第二节,思考:
①“那年”是哪一年?
②“祸不单行”“满院狼籍”是什么意思?
祖母去世,父亲失业,故说:“祸不单行”,父亲那时卸职奔丧,需打点行囊,所以说“满院狼藉”。
③“我不禁簌簌地流下泪”,是为什么?
“我目睹家境衰改的情景,伤心地流下眼泪。
④父亲的那句话包含着什么意思?
是对儿子的宽慰,体现了他的爱子之情。
(4)第3节点明家中光景惨淡的原因。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5)这两段写家中因顿的处境,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二)分析第二层
(1)这一段是怎么写父亲对儿子的关怀爱护的?抓重点字词。
两个“再三”“踌躇”。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不要紧”是父亲对自己而言,尽管“事忙”但认为这无关紧要。“他们去不好”是对儿子而言,就怕别人照顾得不妥贴。这简短的一句话,说明他关心儿子胜过关心自己,充分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心。
(3)进站后,父亲为我做了哪些事情?
(4)作者为什么说“我”那时“真聪明过分”;而且还叹气说:“我……真太聪明了”?
这两句话是作者的自责,恨自己那时年轻无知,未能体会父亲的一片深情。
(5)齐读第2层,体会父亲的爱子之心。
(三)讲读第三层。
①指名朗读,考虑:
这一层重点刻画父亲买橘时的背影分几层来写?
四层:
第1层写父亲执意要去买橘;
第2层写父亲越过铁道买橘;
第3层写买橘回来;
第4层写与父亲依依告别。
②父亲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说这句话时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他想到儿子的旅途生活既单调又口渴,于是要去买些橘子给儿子——为儿子他想得多么周到。
……此处隐藏9354个字……p>(3)唐太宗善于任贤纳谏
(4)广大劳动人民的努力
2、内容: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戒奢从简。
政治上合并州县减轻人民负担。
3、影响:为唐朝的繁盛奠定了基础。
说课稿 篇5一、教学重点的定位
说教学目标:(请老师们参考教师用书“教学评价要点”和“主题教学目标“)
(一)情感与态度
1、通过活动感受到家人做家务劳动的辛苦,懂得关心父母,会积极主动做家务。
2、积极主动做家,在体会做家务劳动辛苦的同时,能珍惜并学会感激家人的劳动。
3、认识劳动工具并了解劳动工具的用处,学会使用劳动工具。
(二)行为与习惯
养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做事认真,不敷衍,有耐心,有毅力”的行为习惯和品质。
(三)知识与技能
了解一些简单的做家务劳动的方法、知识与技能,并能在家人的帮助下,总结、提炼获得的经验和信息。
(四)过程与方法
尝试用观看视频图片、讨论交流、想象活动、表演活动等方法进行体验。
说教学重点:(请老师们参考教师用书“主题设计思路”和“图意说明)
通过活动感受到家人做家务劳动的辛苦,懂得关心父母,会积极主动做家务。这是本课的重点。它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感受,一个是关心。“感受”是“关心”的基石。即只有对家人做家务劳动的辛苦有了真切的体验,才有可能水到渠成也懂得关心父母,会积极主动做家务。这个重点体现课程内容标准“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做事认真,不敷衍,有耐心,有毅力”、“能用自己的方式,积极主动做家务劳动”。本课由“感受父母一天的家务劳动”、“愿意帮助家人做家务”、“做家务的方法”、“对家人的关爱” 等四个主要部分组成(课件相应出示相关教材图片)。充分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特征: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和主体性。学生通过引导、议论、比赛、游戏,体验感受父母的劳动等,激发学生的劳动想法,学会关心父母,积极主动做家务。
说教学难点:
养成积极主动做家务的行为习惯和品质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对于一年级的儿童来讲,养成一项习惯和品质并非一节课能做到的。它涉及到德育的方方面面的问题。【我主要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等教学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教学重点的分析
《我来学做家务活》一课体现的是“家庭”这一环节的劳动主题。主题教学目标是:感受家人做家务劳动的辛苦,学会用自己的方式关心父母长辈,积极主动做家务。这一主题由“感受父母一天的家务劳动”、“愿意帮助家人做家务”、“做家务的方法”、“对家人的关爱”四个环节图景组合而成。本主题重点体现课程标准“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做事认真,不敷衍,有耐心,有毅力”、“能用自己的方式,积极主动做家务劳动”等内容。充分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特征: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和主体性。学生通过引导、议论、比赛、游戏,体验感受父母的劳动等,激发学生的劳动想法,学会关心父母,积极主动做家务。教材四个方面的主题部分都是围绕我们这一教学重点采取层层递进方式设计的。
三、说教学重点的解决方法与过程
(结合教师用书“活动设计参考”以及本校本班学生实际进行)
现在部分家长溺爱孩子,什么事情都不让孩子干,促成了部分孩子不爱劳动、不会劳动,缺乏家庭责任感,没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劳动习惯。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针对学生身心特点和生活实际,在设计这一课时我以活动为主线,设计了“爸爸妈妈真辛苦、我们来学做家务、家务活大比拼、妈妈,让我来做吧!”等环节,充分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特征: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和主体性。学生通过引导、议论、比赛、游戏,体验感受父母的劳动等,激发学生的劳动想法,学会关心父母,积极主动做家务。
针对这三个教学目的我作了以下活动准备工作:
(教师)1、搜集家长做家务活的照片和图片。
2、准备劳动工具的图片及其说明。
3、准备抹布、少许洗衣粉和两个水桶。
(一)我们拟通过“活动一:“爸爸妈妈真辛苦”来帮助学生感受劳动的辛苦。
1、角色互换,体验家务。
我在上这节课的前一天布置学生“和爸爸妈妈互换角色,当一天的家长,做一天的家务活。”让学生体验做家务活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
2、说一说。
与同桌互相介绍自己父母的职业,上班与回家的时间,在家的时候父母经常做什么。
【学生的回忆过程也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因为有过角色互换的过程,学生在回忆父母在家做家务的过程中,对父母的辛苦更有体会。】
3、补一补
课件出示一些家长在家做家务活的图片,让学生观看的同时想一想,爸爸妈妈在家还做了哪些家务活,补充成一本完整的相册。
【父母做家务的场面一一浮现,学生更能感受到父母的辛苦。】
4、说一说,想一想,填一填。
描绘辛苦一天的父母。(要求学生从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进行描述)
然后,想一想,爸爸妈妈辛苦一天,最希望什么?你又会帮他们做些什么呢?
课件出示填空练习
妈妈买菜回来,我 。
爸爸拖地,我 。
妈妈叠衣服,我 。
妈妈帮我整理书包,我 。
总结板书:积极主动做家务
【这一环节是对细节的强化,让学生在体验和描述父母的辛苦之后思考怎么做,从对劳动的体验自然过渡到主动为家长做家务活。】
(二)我们拟通过“活动二:“我们来学做家务”来帮助学生体会劳动的快乐。
1、想一想,说一说。
课件出示家务活的名称,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会做的家务活,要用什么工具,怎样做?
【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更深一步感知家务活都有哪些?该怎么做?通过全班交流让不会做家务的学生也对家务活的做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2、考一考
四人小组合作,让会做家务活的学生出题,让其他学生说说怎么做,会做的孩子做补充指导,达到合作学习的效果。
3:跟我学做家务活
会做家务活的孩子做示范抹桌子和扫地。
【通过活动,达到学生指导学生做家务的目的。】
(三)我们拟通过家务活大赛,把教学重点落实延伸到学生的社会生活中去,力图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1、比一比
比赛的内容是扫地比赛和抹桌子比赛,全班分八个组,四个组做扫地比赛,四个组做抹桌子比赛。
2、评一评
最后,邀请其他任课老师作裁判。评一评,哪些小组做的最好?
【孩子在比赛的气氛中感受到做家务活的快乐,促使孩子们积极主动的帮父母做家务。老师们的参与更能激发孩子的积极性,老师的肯定更能让孩子体会到劳动的快乐。】
(四)我们拟通过“活动四“妈妈,我来做” 把做家务活的快乐延续到课后,同时通过活动促进亲子关系。
文档为doc格式